團隊簡介:
信息處理與傳輸作為信息處理和通信兩個學科的交叉點,將多媒體信息處理、計算機視覺、人工智能等信息處理技術與通信傳輸融為一體。信息處理與傳輸團隊將理論研究與系統(tǒng)應用相結合,聯(lián)合國內外知名企業(yè)、科研院所、國際知名高校等多方力量,開展信息處理與傳輸的基礎理論研究及研發(fā)應用,研究內容主要包括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多媒體內容分析、光電信息處理、信息處理與傳輸芯片等。
詳細介紹:
信息處理與傳輸作為信息處理和通信兩個學科的交叉點,將多媒體信息處理、計算機視覺、人工智能等信息處理技術與通信傳輸融為一體。信息處理與傳輸團隊將理論研究與系統(tǒng)應用相結合,聯(lián)合國內外知名企業(yè)、科研院所、國際知名高校等多方力量,開展信息處理與傳輸的基礎理論研究及研發(fā)應用,研究內容主要包括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多媒體內容分析、光電信息處理、信息處理與傳輸芯片等。
團隊以信息處理與傳輸為核心,結合模式識別及人工智能等相關領域最新技術,形成了自己的優(yōu)勢和特色。承擔國家級重點項目1項、國家部委項目2項、國家自然基金10項和上海市級項目10余項,獲得發(fā)明專利10余項,發(fā)表論文CCF-A類/中科院1區(qū)論文10余篇。團隊特色如下:
國家/上海市戰(zhàn)略牽引:團隊將研究焦點聚集在國家及上海市重大戰(zhàn)略方向,以“人工智能”、“海地空一體化”、“通信微電子與集成電路”為指引,圍繞“海地空一體化”中的圖像及視頻信息處理需求以及移動智能終端與物聯(lián)網信息獲取需求,結合“人工智能”與“智能物聯(lián)網通信節(jié)點的系統(tǒng)芯片”等關鍵技術開展科學研究及應用研究,承擔國家級相關項目14項、國家衛(wèi)星氣象中心相關項目3項。
產學研結合:團隊始終堅持科研與應用相結合,多年來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國移動、英語流利說(AI教育第一家上市公司)、中電集團下屬公司等行業(yè)領先企業(yè)合作完成多項技術的產業(yè)落地,例如全球首款AI智能足球賽事剪輯系統(tǒng)、人臉識別、虛擬教師自動生成、移動大數據分析、便攜式3D測量儀、CMOS單片集成軟件無線電收發(fā)機系統(tǒng)芯片等,申請發(fā)明專利10余項。
重視學生培養(yǎng):多年來團隊堅持理論結合實踐的培養(yǎng)模式,畢業(yè)生就業(yè)率保持100%;就業(yè)方向包括Intel、華為、阿里、百度、京東、大疆、中興、紫光展銳、平頭哥、SiFive、Marvell、美團、攜程、銀聯(lián)、各大銀行等知名企業(yè),以及云從、曠視、七牛等新興AI知名企業(yè),國內外知名高校等。
近年來,通過項目的鍛煉,學科組形成了老、中、青結合的科技攻關隊伍,在信息處理與傳輸相關理論研究、應用開發(fā)等方面具有較高水平,為下一步承接國家級、市級重大項目及產業(yè)應用做好了準備。
信息處理與傳輸技術對我國的信息高速公路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有著十分巨大的市場需求。結合人工智能等相關學科的新興技術,是目前信息處理與傳輸發(fā)展的趨勢,二者的融合技術已成為新的熱點。因此,學科方向的發(fā)展具有廣闊的前景,希望有志于從事相關領域研究的同學進入學科組攻讀博士及碩士學位。
團隊成員:
姓名 | 職稱 | 辦公室 | 研究方向 | 電子郵件/聯(lián)系電話 |
曾丹 | 教授 | 東校區(qū)12號樓B509 | 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多媒體內容分析 | dzeng@shu.edu.cn |
林敏 | 教授 | 東校區(qū)12號樓B521 | 無線通信系統(tǒng)芯片設計,模擬射頻集成電路設計,高可靠集成電路設計 | mlin99@shu.edu.cn |
張之江 | 教授 | 東校區(qū)12號樓A618 | 計算機視覺,圖像處理 | zjzhang@staff.shu.edu.cn |
黃素娟 | 教授 | 東校區(qū)12號樓B503 | 光電信息處理、數字全息、圖像處理 | sjhuang@shu.edu.cn |
方勇 | 教授 | 東校區(qū)12號樓B529 | 通信信號處理、智能信息系統(tǒng) | yfang@shu.edu.cn |
朱曉強 | 副教授 | 翔英樓T705 | 智能圖形圖像技術 | xqzhu@shu.edu.cn |
盛志超 | 講師 | 東校區(qū)12號樓B527 | B5G、智能通信、無人機通信 | zcsheng@shu.edu.cn |
張俊杰 | 講師 | 東校區(qū)12號樓B527 | 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 | junjie_zhang@shu.edu.cn |